
作品 - 溥心畬 墨荷蜻蜓
溥心畬、墨荷蜻蜓、來自靈魂深處的一份靜謐之美、他的畫,達到了色不掩墨、墨不蓋色之境,只覺一股肅潔艷雅之氣逼人而來,毫無煙火俗氣。
溥心畬、墨荷蜻蜓、來自靈魂深處的一份靜謐之美、他的畫,達到了色不掩墨、墨不蓋色之境,只覺一股肅潔艷雅之氣逼人而來,毫無煙火俗氣。
溥心畬(ㄩˊ)(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愛新覺羅·溥儒,後以溥為姓,恭親王奕訢次孫,光緒帝賜名儒,字心畬,室名省心齋、齋號寒玉堂,別號西山逸士、羲皇上人、松巢、舊王孫、岳道人、釣鯨魚父、流浪王孫等。生於大清北京、其曾祖道光帝旻甯、祖父恭親王奕訢,父親貝勒載澄。嫡母馬佳太夫人,本生母項太夫人。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二。異母兄恭王溥偉(後過繼與載澄為子),同母弟溥僡,尚有一弟名溥佑,出生後過繼於他人為子後歸宗。
出生滿5個月蒙賜頭品頂戴,4歲習書法,5歲拜見慈禧太后從容廷對獲誇「本朝靈氣都鍾於此童」6歲受教,9歲能詩,12歲能文,被譽為皇清神童,幼年在恭王府習文,亦在大內接受「琴棋書畫詩酒花美學」培育。溥心畬幼辛亥革命後,隱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餘年,再遷居頤和園,專事繪畫。
溥心畬的這些珍寶包括書法175件、繪畫292件,以及其他收藏書畫13件,硯石、印章、瓷器等58件,總計543件。華岡博物館託管的為大小畫作、各體書法、筆記、注疏及手稿等百餘件;故宮託管的則大作、小品、立軸、長卷俱全,並包括難得的鬼趣圖冊、西遊記冊與自繪瓷瓶、磁盤和四小幅自繪漫畫,這是溥心畬在國外期間與人溝通的隨筆之作。除了臺北,吉林省博物館也擁有不少溥心畬的傳世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的中國現存最早的傳世墨蹟陸機的「平復帖」及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唐代韓幹「照夜白」,據傳都曾是溥心佘的舊藏。
溥心畬得受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他在傳統山水畫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創造出新,開創自家風範。
溥心畬的清朝皇室後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榮華富貴之後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畫中營造的空靈超逸的境界令人嘆服。《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云,「近三十年中,清室懿親,以詩畫詞章有名于時者,莫如溥貝子儒。……清末未嘗知名,入民國後乃顯。畫宗馬夏,直逼宋苑,題詠尤美。
人品高潔,今之趙子固也。其詩以近體絕句為尤工。」 溥心畬藝術評價 溥心畬天資穎悟,用功又勤,因此雖然在比常人更多不利因素的壓力下,他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他自許生平大業為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詁、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精,因此不免視書畫為文人餘事。
這使他畢生未能將全付創作精力投注於繪畫之中,然而這雖是他的不足,卻也因此使他的畫風露出一種高雅潔靜的人文特質,為常人之所不及。
溥心畬的畫風並無師承,全由擬悟古人法書名畫以及書香詩文蘊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內許多珍藏,自然多有觀摹體悟的機會。
他曾經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畫家的山水手卷,細麗雅健,風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種大氣清新的感覺滿布畫面,溥氏的筆法幾全由此卷來。
因此其所作山水遠追宋人劉李馬夏,近則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筆挺健勁秀,真所謂鐵劃銀鉤,將北宗這一路剛勁的筆法──斧劈皴的表現特質闡發無餘,並兼有一種秀麗典雅的風格,再現了古人的畫意精神。
觀察溥心畬的作品時,在畫面上的任何一個部位,無論在表現的技法、形式、以及意念上,那種文人心靈、魚樵耕讀與神趣世界的嚮往,還有遠承宋人體察萬物生意,與自然親和的宇宙觀及文化觀,皆可謂完全謹守傳統中國文人精神本位﹝農業社會的文化結構﹞,而拒絕了與現代世界﹝工業社會之文明結構﹞溝通的可能。
然而他的書畫作品卻並未落於古典形式的僵化,而有其生命內涵的真實與精采,只因他的世界本來如此。
從溥氏外在表現的藝術形式上來看,他似乎並沒有較新穎不凡的創見。然而藝術的創造性並非僅著眼在外在形式上的考量,賦予舊形式之內涵有新的生命詮釋,則有另一層重要的創作意義,卻很難由粗略的表面觀察所能認知。就這點而言,民國以來的藝術史研究可謂並未給予溥氏應得之評審。
然而在時代的意義上而言,溥心畬亦代表了傳統中國知識份子﹝文化﹞在面對世界新文化轉型時眾多反應中的一種典型﹝價值取向﹞。
以溥氏的背景養成來看,即使他早年曾有留學歐洲研習西學的背景,恐怕也不會使他像徐悲鴻一樣,扮演一個積極尋求改革與溝通中西文化的角色。
造成這樣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來自于他對傳統文化中,高度的智慧與價值有深切的體悟與認同;另一方面則多少由於知識份子面對西方強勢文化衝激時,高傲自尊之本位表現。這種堅持文化道統的立場,雖可視為極端的保守主義,對感應時代的開創性上或有不足,但在另一層重要的意義而言,他卻保存了一個傳統時代的人文精神與價值延續,這使得他的後繼者在現代的人文精神與新畫風發展得以成為可能。
溥心畬行草學二王、米芾,飄灑暢酣,他主張樹立骨力,強調書小字必先習大字,心經筆法,意存體勢,如此書法方能剛健遒美,秀逸有致。
其小楷作品金剛經用筆意境高古,氣韻生動,堪稱絕妙。溥心畬不僅書畫好,且從小即通詩詞及典籍,晚年常對弟子說,稱他畫家,不如稱他為書家,稱他為書家,不如稱他為詩人,可見他對自己詩心的看重。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歲,9月2日(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生於北京。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3歲,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祖父奕訢病逝,異母兄溥偉襲恭親王爵位。奉詔入宮謁見,光緒帝對其諭曰:「汝名為儒,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並賜金帛。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4歲,是年始學書法並讀蒙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家文》)。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5歲, 奉詔謁見慈禧太后,作對聯,得慈禧太后賞識。父親載澄遭革爵歸宗,交宗人府圈禁。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7歲,是年始學作五言絕句詩。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0歲,學習騎射,同時學習滿文、英文、數學。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3歲,11月4日清光緒帝病逝,受命入宮甄選皇帝,未中選,從弟溥儀嗣皇帝,帝號宣統。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14歲,父親載澄貝勒去世,由生母項太夫人撫育,並延請歐陽鏡溪、龍子恕二師督課。臨習顏真卿《中興頌》、蕭梁碑額、魏鄭文公石刻等。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15歲,9月25日,入貴胄法政學堂(前身為貴胄陸軍學堂,後併入清河大學)讀書。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16歲,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派兵夜圍戟門、隨母、弟避難於清河二旗村。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17歲,2月,清帝溥儀下詔退位,貴胄法政學堂併入清河大學,溥儒遂入清河大學就讀。春仲,老師歐陽鏡溪南歸。居北京西山戒台寺,由項太夫人親授其讀書習字。
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18歲,夏,畢業於清河大學。赴青島省親,看望嫡母及長兄溥偉,遂在禮賢書院補習德文。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19歲,在德國亨利親王的介紹下進入柏林大學學習天文和生物,並獲得雙博士學位。
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20歲,在西山戒台寺。是年前後開始習畫。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22歲,至青島省親。夏五月,與前清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字吉甫)之女羅淑嘉(清媛)女士結婚。6月24日,攜夫人回京。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23歲, 春,孫雄(字師鄭)創漫社,有冒鶴亭、李宣倜等12人參加,列名其中。8月至青島省親。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25歲 9月,海印上人來訪,重陽節與之登高並賦詩。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戌),27歲,夏,抵青島為其嫡母60歲祝壽。即回京後,於西山戒台寺隱居,謝絕交遊,潛心讀書,自號西山逸士。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書畫之上。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29歲 因祝姑母榮壽公主70正壽,奉母移居城內。同年恭王府被其兄溥偉抵押與輔仁大學為校舍,遂移居王府花園,即萃錦園,並由此正式步入當時的北京畫壇。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30歲 春,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行首次個展。整理隱居西山時期所作之詩百余首印為《西山集》百冊行世。溥伒(松風主人)創「松風畫會」,成員大都為皇室貴族,以松巢客自號、名列其中。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31歲 春,張目寒在京具柬邀與張大千、張善孖等人餐敘。此為「南張北溥」會面之始(一說為1928年)。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32歲 應日本大倉商行之邀,與弟溥僡赴日講述經學。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之聘為該校教授。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34歲 在日本帝國大學執教。春仲,遊歷日本名山,後歸國。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35歲 2月與夫人羅清媛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首次伉儷畫展。是年多次在萃錦園中邀請當時名士雅集。作《山水扇面》、《尚友圖》。出版《上方山志》。
1931年-1932年,民國二十年(辛未)、二十一年(壬申),36、37歲,「九一八」事變後溥儀為偽滿洲國皇帝。作《臣篇》以明其志。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38歲,居北京西山。作《寒岩積雪圖》,參加柏林中德美術展覽會並獲獎。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戌),39歲,春,與張大千合作《松下高士圖》。秋,由黃郭推薦任國立北平藝專國畫教授。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40歲,在國立北平藝專執教。得項太夫人之允納李淑貞(墨雲)為側室。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41歲,1月10日,與張大千、張善孖、蕭謙中、胡佩衡、徐燕蓀、於非闇及何海霞應邀赴天津永安飯店開聯合畫展。春,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再次舉辦畫展。拒絕了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參謀長的重金求畫。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42歲,春,張大千來訪,二人合作《秋意圖》,仍執教于北平國立藝專。生母項太夫人去世,在廣化寺守靈,並將舊藏陸機《平復帖》以四萬元之價售於張伯駒。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44歲,賃居頤和園介壽堂。日本侵略者欲聘其在偽政權中任職稱疾不入城,堅不赴職。
1941年,民國三十年(辛巳),46歲,居萬壽山。正月作書法長卷《冬青菜賦並序》。3月,作《雪閣棲鶴》。夏,作《山水扇頁》。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50歲,居萬壽山。是年與張大千合作數十件作品。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51歲,秋,應張道藩之邀與齊白石等人到達南京,並舉辦溥儒、齊白石聯合畫展。10月,經張真夫推薦,被蔣介石指定為滿族「國大代表」。並組織「滿族文化協進會」。11月,出席「制憲國民大會」。隨後應陳毅成之邀赴杭州。同月至上海,再次與齊白石舉辦聯合畫展。後即回京。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52歲,正月十五,與張大千共度元宵,乘興題張所收董源《江堤晚景》。2月,題張大千所購張即之《杜律二首》。在頤和園戒鴉片。7月8日,原配夫人羅清媛女士卒。三游南京,出席行憲國民大會。
1949年(己丑),54歲,春,在杭州舉行畫展。5月3日,杭州解放,北京市長葉劍英請回京,回信致謝。 偕同墨雲夫人、敏岐由杭州奔上海。8月,由吳淞口乘漁船至浙江沈家門,然後到達臺灣,途中作感遇詩多首。 抵臺北初居凱歌歸招待所賣文鬻畫以自給。後遷出。10月,應臺灣師範大學之聘,任教於該校藝術系。11月,臺灣當局聘其為考試委員,婉辭不就。年底、作《帚生菌》圖。
1950年(庚寅),55歲,春,任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參加臺北美展並擔任評審委員。 1951年(辛卯),56歲,任教於臺灣師大藝術系,並在家中收徒授課。辭謝「國策顧問」等職。春赴高雄、台中等市舉辦個人畫展,並遊覽臺灣中、南部各處名勝。
1952年(壬辰),57歲,任教於臺灣師大藝術系。春,任臺灣中本紡織公司名譽董事。9月14日,完成《寒玉堂論畫》一書。是年,參加美展。同年,先後著有《四書經義集證》、《毛詩經義集證》、《爾雅釋言經證》等書。
1953年(癸巳),58歲,是年蔣介石生日,由羅家倫轉呈《易訓篇》一文以諫蔣。在花蓮舉辦畫展。遊安通潭、仙人洞等地。
1954年(甲午),59歲,春,出席臺灣「國民大會」。辭去中本紡織公司董事一職。秋,《寒玉堂論畫》一書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術獎。之後,在臺灣《教育與文化》發表《心佘學歷自述》一文。
1955年(乙未),60歲,5月,與朱家驊、董作賓同赴南韓講學,獲贈漢城大學法學榮譽博士。6月,自南韓抵日本,在日本東京舉辦個人畫展,拒絕定居日本。
1956年(丙申),61歲6月由日本返回臺灣。應徐復觀之請赴東海大學講學。
1958年(戊戌),63歲 《寒玉堂論畫》由世界書局印行。川月,赴泰國小遊並舉行為期七天的書畫展。11月到香港大學作《中國文學及書畫》演講,並應香港中國文化協會之請舉辦展覽。作《層巒積翠圖》長卷。
1959年(己亥),64歲,5月7日,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溥心畬個人畫展」,為期兩周,展出作品318幅。《四書經義集證》手稿由臺灣中央圖書館以10萬元購藏。
1960年(庚子),65歲,夏,杜雲之拍攝16毫米記錄片《溥儒博士書畫》。10月達香港,偕夫人及賈納夫赴沙田萬佛寺拜佛。參加由美國新聞處主辦的“當代中國國畫藝術展覽”。
1961年(辛丑),66歲,《十三經師承略解》由臺灣書店出版。
1962年(壬寅),67歲,10月,再赴香港舉辦畫展,並在新亞書院講學3個月。
1963年11月《華林雲葉》,《慈訓纂證》手寫本兩冊出版。3月10日,右耳下發現腫塊,不久耳聾。5月入榮總醫院,同月20日轉入臺灣中心醫院,診斷為淋巴腺癌。7月出院回家。11月18日(舊曆十月初三)淩晨3時送中心診所急救後去世。同月28日葬於陽明山之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