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

張大千晚年玉照
張大千簡介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後改名張爰,小名季,字季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
大千的藝術融合了中國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之精華,展現出非凡的藝術才華,尤其在潑墨山水畫方面,他的獨特技法和創意讓人讚嘆不已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更是世界藝術史上的重要篇章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之一,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皆精。文本介紹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分為三個時期不同的畫風,進而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張大千年表
張大千—1899~1940年表。
1899年、己亥、光緒25年農曆四月初一﹝陽曆五月十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安良之張氏大族,取名正權,家中一度清貧。
1905年、乙巳、由長姐起蒙教育。自右不能進葷食,長年吃素食。 同盟會成立
1907年、丁末、從母、姐學習花卉。二哥張善孖由日本返回四川。
1908年,戊申年、10歲,開始習畫。
1909年、己酉、在家塾唸書,多由大姐瓊枝教導。
1911年、辛亥、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就讀天主教福音堂學校,接受新式教育。
1914年、甲寅、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家境好轉。二哥善孖反袁,逃亡日本。家中經濟逐步好轉。
1916年,丙辰、5月末放暑假回家途中被土匪綁架,土匪見其草書了得,就逼迫他做黑筆師爺,期間還跟隨一個前清的舉人學作詩,直至九月土匪被民兵圍剿後才被其四家兄接回家。
1917年、丁巳、離川赴滬,留學日本京都學習染織,與二哥善孖會合。
1918年、戊午、20歲,與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結識日本友人和田升一。
1919年、已未、返上海拜曾熙為師,曾熙為他取名「蝯」(省作「爰」)。在未婚妻謝舜華去世後,在江蘇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後來又去浙江寧波觀宗寺、杭州靈隱寺, 黃元秀故居「放廬」。3月,被二兄張澤逼迫還俗,奉母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在上 海得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魏樂唐、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
1920年、庚甲、結識上海才女李秋君(1899-1971)。李瑞清逝世,回四川。
1921年、辛酉、借寓上海李薇莊宅,臨摹歷代名蹟書畫,且精涉於收藏。
1923年、癸亥、卜居松江,往來上海,致力倣石濤。
1924年、甲子、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父懷忠公(1820-1924)去逝。與上海文藝界往來,參加「秋英會」雅集。始用「大風堂」名號。開始蓄鬚。結識至友謝玉岑(1897-1935)。
1925年、乙丑、於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行第一次個展。家境變壞。
1926年、丙寅、在上海熱衷於「打詩迷」豪賭失去先人遺澤〈曹娥碑〉。
1927年、丁卯、30歲,首次遊黃山勝景,以及國內名山大川。赴朝鮮遊覽名勝。
1929年、己巳、出任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幹部。結識徐悲鴻。
1930年、庚午、曾熙去逝。結識張群,成為莫逆之交。
1931年、辛未、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的代表赴日本與二哥再遊黃山。與黃君璧(1898-1991)論交於廣州。
1932年、壬申、移居蘇州「網師園」偽「滿洲國」成立。
1933年、癸酉、應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出任中大藝術系教授。隔年辭職。參加巴黎波蒙美術館所舉行的中國美術展覽會,作品〈荷花〉一軸為該館收藏。會後巡迴展時作品〈江南春色〉一幅亦由莫斯科國立博物館收藏。
1934年、甲戍、遊日本、韓國、華山。納北平藝人楊宛君為三夫人。 名伶梅蘭芳(1894-1961)竄紅
1935年、乙亥、于非庵撰文提出「南張北溥」一詞,聲名大噪。遊龍門石窟、華山、西安,為張學良作畫。 北平展覽,筆下大幅黃山奇景,藝壇矚目。
1936年、丙子、三探黃山奇景。母親曾太夫人過世(1861-1936)。 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序。
1937年、丁丑、日本侵華,遭日軍軟禁於北平頤和園。
1938年、戊寅、40歲、經上海、香港返四川,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蹟。五月逃離北平,經上海至香港。 八月與徐悲鴻遊桂林後返回四川。卜居灌縣青城山之上青宮。台兒莊大捷第二屆全國美展在南京舉行
1939年、乙卯、與黃君璧同遊峨嵋、劍閣等地。成都重慶個展。二哥善孖赴歐美宣傳抗日,爭取援華。
1940年、庚辰、往赴敦煌臨摹歷代壁畫(2年7個月)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期間因二哥,張善孖(1882年7月12日—1940年10月20日),原名張正蘭,後改名張澤,字善孖,號虎痴,以畫虎聞名。病逝重慶而速返,長子病逝西安,年底至甘肅。
1941年、辛巳、三月至敦煌,開始兩年佛畫潛修工作。
1943年、癸末、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臨摹工作結束,前後兩年六個月,完成壁畫摹作共276幅返四川順遊陜西榆林窟,西安萬佛峽。
1944年、甲申、重慶舉行張大千敦煌壁畫摹本展覽造成轟動,並印行《大風堂臨撫敦煌壁畫》畫冊。
1945年、乙酉、借寓成都昭覺寺,完成並展出〈大墨荷通屏〉、〈西園雅集〉巨幅作品。
1946年、丙戌、參加巴黎、西安、上海畫展。回北平後以高價購買〈江堤晚景、夜晏圖、瀟湘圖、及巨然江山晚興圖卷〉等數作。
1947年、丁亥、與顏文樑、吳徵、吳湖帆等參與指導上海市美術館的籌建工作。上海、成都舉行畫展〈大千居士近作〉一、二集上海印行與徐雯波女士結婚。
1948年、戊子、南遊香港並舉行畫展。于上海初識梅蘭芳。故宮遷台
1949年、己丑、首次來台舉行畫展。因國共內戰前往台灣,不久後避居香港。
1950年、庚寅、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石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
1951年、辛卯、返回香港。翌年遷居南美洲阿根廷。並舉行畫展。來台參觀故宮博物院,並訪問日本。 舊金山對日本和約。
1952年、壬辰、秋末舉家遷居阿根廷之Mendoza,新居名「尼燕樓」。
1953年、。癸己、再移居巴西聖保羅和摩基達斯克魯易斯市,購地150畝,建中國式莊園「八德園」訪遊日本,港台畫展,並首度訪美。敦煌壁畫摹本125幅移交四川博物館。。
1954年、甲午、二月遷居巴西聖保羅市郊Mogi山城,耗巨資闢建中國庭園「八德園」自此僑居巴西十五年。。
1955年、乙未、將其藏畫在日本東京出版《大風堂名蹟》4冊。留川家人再將物件移交四川博物館保存。。
1956年、丙申、赴法國與西班牙立體派大師畢卡索會見。開始將西方立體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首次遊歐,觀研西方文藝復興三傑壁畫雕塑。
1957年、丁酉、返回聖保羅,於紐約畫展。眼疾,赴美就醫。。
1958年、戊戌、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
張大千— 19401958年表
1959年、己亥、60歲、歷史博物館首次個展。遊歷歐洲各國後,經日本返台敘舊。
1960年、庚子、62歲、遊覽台灣名勝。於歐洲各地舉行畫展。作〈大潑墨荷花通屏〉,濫觴潑墨書畫之先河。
1961年、辛丑、63歲、繼續於歐洲各地舉行畫展。訪問日本、香港。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墨荷〉軸一件。
1962年、壬寅、64歲、歷史博物館展出〈青城山四通屏〉,奠定潑墨書畫開展之基礎。游日本橫濱。
1963年、癸卯、65歲、十月紐約畫展,《讀者文摘》以十四萬美金高價購藏其〈大潑墨荷花通屏〉。
1964年、甲辰、66歲、曼谷、德國展覽。返台並旅遊港。
1965年、乙巳、67歲、倫敦首次個展。膽結石赴美就醫。
1966年、丙午、68歲、巴西、香港展覽。 文化大革命。
1967年、丁未、69歲、加州開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張大千近作展》。地景藝術於美國產生。
1968年、戊申、70歲、返台訪問金門,文化大學贈榮譽博士學位。自誇已能將石青、石綠的潑彩技法運用自如。作〈長江萬里圖〉並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特展。紐澤西大學發表中國藝術演講。
1969年、己酉、71歲、移居美國濱海卡梅爾「環篳庵」。居美期間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旅美期間,敦煌壁畫臨摹本62件捐贈台北故宮博物院,並舉行特展。由巴西遷居加州「可以居」。於美國各地舉行展覽。
1970年、庚戌、72歲、經常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畫展,並捐贈畫作108幅給該館。加州再開畫展。返台參加台北故宮博物院之《中國古畫討論會》。
1971年、辛亥、73歲、遷居Carmel營建之新居「環蓽盦」,香港大會堂展近作。。
1972年、壬子、74歲、舊金山《四十年回顧展》。
圖檔来源:东方早報藝術評論
1973年、癸丑、75歲、畫作百餘件予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並舉行畫展。 畢卡索去逝
1974年、甲寅、76歲、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畫展。 兵馬俑出土
1975年、乙卯、77歲、九月提供作品八十幅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西名畫展》。
1976年、丙辰、78歲、返台定居,教育部頒「藝壇宗師」匾額。
1977年、丁巳、79歲、於台北士林外雙溪籌建新居「摩耶精舍」。
1978年、戊午、80歲、八月摩耶精舍落成,遷入新居。
1979年、己未、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頗示心 一月,參加香港《中國現代畫壇三傑》(張、溥、黃)作品展。
1980年、庚申、82歲、 二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畫展。出版《張大千書畫集》一、二集,至1990 年共發行七集 。
1981年、辛酉、83歲、二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近作展。七月於摩耶精舍開筆繪製〈廬山圖〉。
1982年、壬戌、84歲、四月二十四日華誕,蔣經國總統頒「中正勳章」。繼續傾全力製作〈廬山圖〉。
1983年、癸亥、85歲、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畫作《廬山圖》。4月2日,因心臟病復發去世於台北,骨灰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同10月,家屬將其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而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政府明令褒揚,並以國旗覆棺。十四日遺體火化,十六日靈骨安葬於外雙溪摩耶精舍「梅丘」奇石下。
張大千–1982年荷花作品
張大千一生畫荷無數,他以“君子之風,其清穆如& ...張大千-1982年梅花作品
作品款識: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墮淚倍思家。眼中多少頑無恥 ...張大千-1982年紅葉小鳥
張大千年表 1898 ...張大千-深山訪友圖–出版作品
張大千-1982年山茶花
張大千談畫梅技巧-梅花佳作欣賞
張大千說,畫梅第一是勾瓣,第二是花須,第三是花蕊,第四是花蒂 ...張大千-1956年荷花成扇
在中國歷史上,扇畫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它起源於宋代, ...張大千荷花-蕭退庵書法-成扇
張大千–1979年荷花作品–鼎元藝術
張大千-1969年五亭湖芭蕉
張大千國畫作品 - 登高圖
張大千書法七言聯 八十三叟 爰 摩耶精舍
張大千書法作品 - 吉祥如意
張大千 國畫作品 - 神木高士圖
張大千 國畫作品 -書畫一堂
張大千83歲書法七言聯
張大千常用印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