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
趙之謙浙江紹興人,清朝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鐵三、悲盦、無悶、 冷君、憨寮、悲翁、思悲翁等,堂號為二金蝶堂,齋名 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苦兼室、悔讀齋、坎寮 等
出生:1829 年 8 月 8 日,中國紹興市
逝世:1884 年,中國撫州市南城縣
著有:《悲庵居士文本》、《詩剩》、《八朝別字記》、《補寰宇訪碑錄》等。
趙之謙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7月9日,初,家境尚好,少年時期家道中落。20歲考中秀才。咸豐九年(1859年)考中浙江鄉試舉人。次年,太平天國之亂爆發,戰亂暫時擾斷了他的科舉夢。 在此期間他家破人亡,多年的文物珍藏和大量作品也因戰火流失殆盡。此後他進京趕考屢試不第,遂絕功名之心,呈請替補為江西候補知縣。46歲時再娶,復得子女。 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1884年(光緒十年)10月1日,積勞成疾卒於任上。享年56
趙之謙書法以北碑名世,傳世以行書為多,初學鄧石如,上溯漢碑, 初期三十五歲前後作品多行書與何紹基同出一轍者, 中年書法已入漢室,行筆有鄧石如遺意, 晚年如正書,如篆書,沉穩老辣,古樸茂實, 筆法則在篆書與正書之間,中鋒為主,兼用側鋒。行筆則寓圓於方,方圓結合。結體扁方,外緊內松,寬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奇正相生。
趙之謙作品欣賞
趙之謙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