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描述:
張伯英
描述:張伯英
張伯英,原名張啟讓,字勺圃,號雲龍山民,室名小來禽館,以行書見長,與王書衡、傅增湘、華世奎、鄭孝胥齊名。
更多
齊白石信札
梁實秋 溥心畬 同上款書法
鄧石如生平作品年表
鄧石如生平 乾隆八年出生,鄧少時家貧,9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後采樵、賣餅餌餬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十分勤奮向學。後研習碑拓,苦練隸書等書體,終於成為有清一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廣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鄧石如作品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 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 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 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 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總觀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 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 鄧石如篆書 «點擊圖片放大» 評價 自魏晉以降,篆書一體逐漸走向了沉寂,擅長篆書的書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隨着金石學、考據學的興起,才迎來了篆書復興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間鄧石如出,徹底打破了篆書低迷的僵局,開闢了新的生面。鄧石如改變了過去幾百年的作篆方法,充分運用毛筆的特長來表現篆書的筆意,使書寫上的提按、起筆收筆的筆觸意態更加富於變化,在結構上也打破了過去那種陳陳相因的固定模式,影響所及,蔚為風氣。 筆力遒練,骨力如棉裹鐵,體勢沉着,運筆如蠶吐絲,尤其是融入了以隸筆作篆的意味,可視為鄧石如傳世墨跡中的代表之作。在臨習此帖要仔細觀察和深入體會其用筆多變的筆法特徵。就起收而言,既有逆起駐收,內斂含蓄,也有逆入平出,輕鬆流暢。其弧畫的行筆,或用提轉之法以見圓暢,或用頓折之法,以見方勁。這些在用筆方面的微妙變化,都是要臨到位的,切不可在臨習時一帶而過大而化之的。康有為 生平作品年表
李鴻章 生平 作品 評價
李鴻章生平 李鴻章出生於清宣宗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15日)合肥縣磨店鄉(今合肥市瑤海區東北部。 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合肥市)。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 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經多年苦讀,終於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進士,榜名李文玕,使李氏家族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同年考取的有曾國藩。李鴻章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第二甲第三十六名,在同年考取的還有,第一甲第一名的張之萬、第二甲第八名的沈桂芬、第三十九名的沈葆楨、第六十名的郭嵩燾,以及第三甲第六名的馬新貽、第一百十四名的朱次琦等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李鴻章作品 李鴻章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中國近代史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其通過科舉步入政壇,文武兼備,在中國清朝末期叱吒風雲幾十年。人們在評述書法藝術,通過其存在的大量墨跡作品,我們看到了他在書法中的功底,稱其為書法家並不為過。 李鴻章(1823-1901年),字子黻,號少荃,安徽合肥市人,幼時讀書,道光27年中進士(24歲),授武英殿纂修,嗣後仕途暢通,先後任江蘇巡撫,太子太保,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 1901年在北京去世,諡文忠,晉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肅毅伯奏議》及大量書札信函等。李鴻章以進士出仕,清朝宮廷取仕不僅要看詩詞文章,還要看其書法成績,書法功底欠火候者難以進入殿試。李鴻章的書法功底便源自於早年為爭取功名時所下的苦功,後來又發展為自己的愛好,每日臨池不輟。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 評價 孫文上書李鴻章時,曾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鄉)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一個」指周恩來,「半個」則為顧維鈞)。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代世界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法國《時代報》(Le Siècle)稱其為「黃種人的俾斯麥」。 梁啓超則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又稱「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趙之謙 生平作品風格
趙之謙生平 趙之謙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7月9日,初,家境尚好,少年時期家道中落。20歲考中秀才。咸豐九年(1859年)考中浙江鄉試舉人。次年,太平天國之亂爆發,戰亂暫時擾斷了他的科舉夢。 在此期間他家破人亡,多年的文物珍藏和大量作品也因戰火流失殆盡。此後他進京趕考屢試不第,遂絕功名之心,呈請替補為江西候補知縣。46歲時再娶,復得子女。 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1884年(光緒十年)10月1日,積勞成疾卒於任上。享年56 趙之謙作品 趙之謙書法以北碑名世,傳世以行書為多,初學鄧石如,上溯漢碑, 初期三十五歲前後作品多行書與何紹基同出一轍者, 中年書法已入漢室,行筆有鄧石如遺意, 晚年如正書,如篆書,沉穩老辣,古樸茂實, 筆法則在篆書與正書之間,中鋒為主,兼用側鋒。行筆則寓圓於方,方圓結合。結體扁方,外緊內松,寬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奇正相生。 趙之謙作品欣賞 ◀ 點擊圖片放大 ▶ 趙之謙風格 趙之謙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吳郁生 簡介 生平 作品 評價
生平 吳郁生(1854年—1940年),字蔚若,號鍾齋、鈍齋,晚號鈍叟,江蘇蘇州人。清末重臣,1910年末代軍機大臣。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內閣學士、四川學政、廣東主考、禮部侍郎、軍機大臣。康有為出其門下。 辛亥革命後,返蘇州故里,遷居三多橋巷。寓居青島,極愛遊覽嶗山,幾乎遍歷其勝,凡所游之處,不僅攝影留念,而且將每一處風景及名勝傳說皆用文字作扼要記述,他又嗜電影成癖,無論國產片、舶來處(國外片),只要新放片子,幾乎場場必倒,以為晚年的樂趣。 吳郁生善詩文、工書法,為清末民初時著名書法家,在北京故宮與同僚潘伯寅(蘇州人)、翁同和(常熟人)留有黑跡甚多。常作正楷、行書。字型初書歐陽率更,後入李北海之室。能參合鍾、歐、顏、柳,錯綜變化,晚歲喜撫麓山李秀碑體,善書擘窠大字,朴藏剛健,渾厚老當。而細骨豐肌,為共書法特色。曾為蘇州園林、廟宇、磚刻門樓、匾額,題詞不達意者眾多。如為古典園林獅子林所書“獅子林”三字,綜合歐陽詢、顏真卿字型,頗有古風。 晚年好行善舉。1930年後曾以舊作數件捐贈“蘇州冬季書畫濟貧會”和“蘇州書畫賑災會”。又於1931年1月書“看公倒海取明月,試以銀鋪問梅仙”對聯捐獻“蘇州孤兒院。”以書代資,標價出售,救濟孤貧。 出版 出版有《嶗山名勝目次及旅行須知》,從嶗山獅子峰至嶗東之馬山共32處,每處都有照片和詳細介紹。該影冊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書名為《中國名勝第二十二種嶗山》,吳郁生在該書冊之扉頁題寫"嶗山勝景"四字,並撰寫序言。 作品 點擊圖片放大